鑑賞一件作品或一件事物的美與不美 常和人們的心理有密切的關係。
例一、偶然見到路邊一朵小花,有的人會說:「好美喔」。有的人則會說:「小花好可憐喔!在路旁任憑烈日曝曬和風吹雨打。」
例二、三個人一同到山裡看見一棵千年松樹的時候,表達他們不同的想法。
(1)植物學家說:「這是一棵千年神木,須要妥善保護,才能避免害蟲。」
(2)木材商說:「這是上等的木材,可以作許多張桌椅,可以賣得好價錢。」
(3)畫家則說:「這棵松樹的姿態造型優美,線條流暢。」

(一)今日後現代時期(Postmodern Period)知識的分類或生產已不再由有機體(如語言作為表意的有機體)分割而得,而是一種「結構」內的排比與連結而成。1980年以後美國的阿羅威(Alloway)葛林伯格(C. Greenberg)…等人開始和法國權威者巴契羅對話起來。當時美國歐文斯, 候.佛斯特成為後結構主義的發言人,也有不少人成為美國女性主義的代言人(如庫格、歐文斯、羅思勒)也有評論者成為後現代主義的辯護者(如李勃曼、羅森)。
(二)後現代的認知架構最早的是德希達的「解構」概念<人文科學言說中的結構,符號與遊戲>一文中,舉出海德格「存在」(being)的概念是西方哲學上一大謬誤,海德格從形而上學解釋人是「存在」的實體,也唯有人可以打開通向神的道路。所以德希達認為海德格形而上學的立論本身只是「超越的方法」(transcendental method)之應用。然而德希達的「去中心」思想,最主要的意義,並不在瓦解「結構」本身,而是強調「結構」本身並無中心之說。因此,任何哲學思辨毋需預設「超越的」或「先驗的」的中心。讓「結構」中共同組織成因素之間存在著無數的網路,連結它們之間的網路後,知識或事件不斷的繁衍,此為後現代知識生產的基本概念。
(三)社會學從先前想像中的一有機體的知識領域之後,變成一平坦的、無實體的知識領域。從三度空間變成二度空間之後,當代學者開始換一個角度來理解社會學「可以是什麼」它和其他人文科學諸如政治學、經濟學、心理學、人類學之間有何橫向連貫之可能性,又它和自然科學、物理學、化學之間有何結構上相對等之處。在學科之間,後現代時期逐漸產生跨越領域的併吞或重新組合。「結構」內的分化與重組,是後現代「知識架構」的新產物。
(四)現代時期篤信任何科學必有核心架構者,可稱之為基本教義派或本質論者。「創造」(creation)一詞在德希達的解構下已成為毫無實體的名詞,在羅蘭巴特的詮釋下,只是「書寫」的同義詞。德希達認為不論何種符號再現系統,符號(如語言、象徵、代號)都無法取代意義、思想本身。請看下表:

      | 現代主義 | 後現代主義
---------------------------------------------------------------------
再現的對象 |  自然  |  文化產物
---------------------------------------------------------------------
符號的意義 | 超越性的 | 視情況而定的
---------------------------------------------------------------------
   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認知表

(五)當代性變化

外在因素 |   內容層面   |        形式層面
----------------------------------------------------------------------------------------------------------------------
     | 創作者 | 意義 | 媒材 | 技法 | 視覺要素 | 形式原理
----------------------------------------------------------------------------------------------------------------------
自然環境 | 個性  | 理念 | 炭筆 | 素描 |  線條  |  反覆
----------------------------------------------------------------------------------------------------------------------
文化環境 | 性格  | 感情 | 水彩 | 重疊 |  色彩  |  漸層
----------------------------------------------------------------------------------------------------------------------
社會環境 | 人生觀 | 思想 | 油畫 | 渲染 |  造形  |  均衡
----------------------------------------------------------------------------------------------------------------------
宗教環境 | 價值觀 | 想像 | 水墨 | 雕刻 |  光影  |  比例
----------------------------------------------------------------------------------------------------------------------
政治環境 | 藝術觀 | 直覺 | 石材 | 塑造 |  質感  |  節奏 
----------------------------------------------------------------------------------------------------------------------
當代環境 | 創作觀 | 結構 | 多媒材| 重組 |  抽象  |  組合
----------------------------------------------------------------------------------------------------------------------

 
回覆者: 吳遠山
回覆時間: 2009/5/11

閣下論及:


<藝術發展至今,經過現代、後現代與當代性,那麼藝術鑑賞有沒有甚麼變化,過程是怎麼樣>?


後學認為閣下所提議題極為重要,而有幾項深值討論:


首先,後學想先對<藝術鑑賞>一定義,因為必須在定義上達成共識後,我們才可能進一步在共同的觀點中進行討論。


先看我們熟知的「藝術欣賞」之名詞,<欣賞>較多指其為一種主觀性的觀照審美之感受,故較多學者認為其為鑑賞初期之一種美感的活動,故而,未必等於<藝術鑑賞>的之境界,因為「鑑賞」的定義,其除了應具備人類感性的情性之品,更應具足理性之認知與評價的活動。


因此,藝術鑑賞是含涉藝術「欣賞」活動層次,以獲致審美經驗與情性之諧和,然而,藝術鑑賞之認知活動,則更著於藝術史與美學之應用,故而,既是一種審美認知感受,更是藝術審度的方式,因此,簡言之,藝術鑑賞即知性與感性融通之歷程。


為更理解<藝術鑑賞 >之定位,後學在此擬做泛指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公平性與公開性的一套標準的美學審度的規範,換言之,即指一種具備美學的典範,準則,規約,條件,標準或所謂的觀照原則吧?反之,而應與個人審視藝術品之主觀美感,及其個人對藝術品所獨有之好惡感受之藝術欣賞不同,若在此條件下,來討論藝術鑑賞的議題,或許較能將藝評家對藝術鑑賞之定位,與其對藝術品鑑賞觀照態度之轉變情形與過程進行討論。其因在於,若落於個人主觀的藝術鑑賞觀之討論恐陷於藝評論述之羅生門,因為,藝術之觀照原是透過主觀感受條件形塑而成,但若可以透過較為客觀的藝術評論論述的角度討論藝術評論,雖不一定會有所結論或暫時的答案,但至少較可能趨於普遍性的共識。


其次,閣下所謂之<現代、後現代與當代性>之斷代方式,或許是依目前較多支持對藝術史的共識,而以藝術評論或歷史者以十九世紀以後藝術泛稱<現代>,二十世紀後始稱為<後現代>時代,而當代性則指二十一世紀後,吾人當下之境遇所緣者稱之,閣下或許支持如此之分期,而後學則緣由閣下所認定之歷史方式,作為討論之依據。


第三,如上所論,藝術鑑賞既是一套可供公認議決的客觀審美標準,我們不禁要問是:其標準的共識源自何處?當然,較多是源自藝術評論專業範疇或領域之論述中產生,既然是源自這些與時代思潮俱進的時尚追崇者--藝評者論述而來,其自然無法擺脫時代性的文化,政治,經濟,社會種種的思潮,故而,要討論藝術評鑑是否有一套共識與標準?則或許必須透過各地(區域--要談東方?或西方?歐美或歐亞?或談論某個國家美?英?日?)時代性之種種環境因素,及其文化,政治,經濟,社會種種的因素以供談論的參考。。。?


第四,我們要討論閣下所提之議題:<現代、後現代與當代性之藝術鑑賞有沒有甚麼變化,過程是怎麼樣>?


簡言之,現化--現代主義的藝評家所做的事情,即是後學在上述中討論<藝術評論>定義的立場一樣,即現代主義的藝評家他們認為<欣賞>與<鑑賞>是不同的,他們頭頭是道的告訴我們:<應該是什麼。。。>,<應該如何。。。>,<應該怎樣。。。>。因而,現代主義藝評者他們決定了:古典美學是怎樣的一種傳統美感的觀照方式,他們決定印象派理論的美學,他們肯定他們眾人所統一的共識,並對其觀點加以無疑的肯定。


後現代的藝評家他們因為質疑現代主義藝評者對於藝術觀照所存有的一套固著的美學規範,如美感的<統一性>,<合理性>,<標準化>,若閣下見前述後學在第三點討論中,論及<要討論藝術評鑑是否有一套共識與標準?則或許必須透過各地時代性種種環境因素,及其文化,政治,經濟,社會種種因素以供談論的參考。。。?>


因而,後現代主義的藝評家反問現代主義的藝評家:


<為何只要運用一套美學的標準?>(因為東,西方的藝評境界不同呀)


<為何要運用你們那一套標準?>


(因為後現代主義者質疑現代主義者以主觀那一套的準標,取得合理性,而順理成章的被誤為是一種合法性。因為,使用者會擁有一切合法的權力,所以可以--欲生判之生,欲死判之死,而失去真實的公允與合理性)


因而,後現代主義藝評者詮釋藝術便以:


<反傳統>如:DADA,在市立美術館前留下排泄物,以喻美術館只是保存傳統,


<不確定感>如:康丁斯基的抽象作品,以幾張同屬<即興>而作的作品,恐沒那位自稱為大藝評家者,敢大言不慚的說他能完全理解康丁斯基創作的意涵吧?


<反差異>如:一般人問:<中國的張大千與畢卡索誰的藝術貢獻較偉大?>


後現代主義認為<反差異>,即是尊重差異,對異己(others)藝術之鑑賞活動中一種<不可共量性>的考量。


最後,<當代性>藝評者論點,應該是走向:對藝術作品一種<作者已死>觀念的觀照與審度,因為,藝術作品的生命,不唯靠著藝術創作者的畫魂而存活,而是在創作結束的當下,藝術品將與當下存在的藝術觀賞者或審度者,其所進行對藝術品之感性與情性的融通之後,藝術品將重新被賦予生命,而使藝術品的靈魂得以長存。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ear12 的頭像
bear12

6號畫部

bear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