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美術教育史的回顧與啟示─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相關思考
資料來源:http://artgrad.ncue.edu.tw/ae_web/book_2_02_su_1.htm#top
書目:蘇振明(2000)。二十世紀美術教育史的回顧與啟示─「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相關思考。美育雙月刊,117,84-92。
評論者:曹勝豐
二十世紀美術教育史的回顧與啟示─「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相關思考
二、 二十世紀世界美術教育史的啟示
(一) 藝術教育學說與思潮:二十世紀初的「進步教育運動」和齊澤克Cizek的美術教育理念,開始將天賦人權、潛能開發、觀察與想像的理念引入美術教育中。
(二) 藝術教育組織與運作的發展:1919年包浩斯學院的創立,1910年起,藝術教育專業機構和相關法令陸續產生,1954年國際美術教育協會INSEA成立。
(三) 國內外藝術教的互動:相關藝術教育法令、民間推廣美育機構的成立及美術館教育研討會的陸續辦理,使得台灣藝術制度更為完善、交流互動更為活潑。
三、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相關問題的思考
如何透過藝術教育的實務系統形成良好文化功能效應以至於發展出符合土地與族群文化效應的 「臺灣主體性的藝術教育」呢?
答:「師資養成與再教育」和「教學活潑化與品質化」,將是決定 「藝術與人文」文化工程相關配套的最重要元素;
(一) 負責藝術教師培育工作的師範院校,如何因應「藝術與人文」新課程做好師資養成的任務,必得從師範生藝術課程架構、師資與教學系統進行檢討與重整。
(二) 因應師資多元化的趨勢,將有一大批非師範院校系統的藝術青年投入藝術教師市場的競爭,若未能充分掌握教師資格鑑定與教學品質的監管,將會造成藝術教師素質氾濫、教學品質參差不齊的危機。
(三) 當前台灣中小學從事藝術教學的教師,仍未達「專才專用」的理想狀態,偏遠學校的藝術教師經常是老弱殘兵或導師兼任。
(四) 台灣的中小學藝術教育,因受到升學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影響,經常淪為所謂「副科」或「休閒課程」。
(五) 過去國內對於藝術教育的獎勵制度,對長年努力於藝術教育學術研究、實務推廣的團體或個人並未受到關心與激勵,因此設立有關「藝術教育貢獻者獎勵辦法」,是不可忽略的一件文化政策。
(六) 配合現有中小學學生藝術創作比賽,加強辦理藝術教師從事教學及教材教法的研究發表,避免藝術教育仍停留在栽培少數選手式藝術明星的不公平現象。
(七) 將現有「中西藝術史」擴充為「國內外藝術史」,其中「國內藝術史」部份將以台灣美術、音樂、舞蹈、戲劇為講授內容,並列入研究所及藝術教師證照考試範圍。
(八) 二十一世紀的藝術教育將是學校和藝術館、音樂館、文化中心互動合作的大時代,如何建構學校與社會文化機構資源共享,將是藝術教育研究者和推動者的重要課題。
四、 結語
藝術教育的的終極目標在建構「台灣主體性藝術教育」的精神體系,並希望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新藝術教育必須具備課程本土化、內容現代化、師資專業化、教學生動化、效應全民化的六大原則。同時九年教改的「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在學習系統上強調幼兒綜合藝術課程理念與教學活動九年一貫的向上延伸,進而企求藝術學習活動的全民化與終身化,帶動二十一世紀台灣藝術與社會改造、產業升級。
二十世紀世界美術教育史的啟示
「藝術史」不等於「藝術教育史」。
觀念的釐清
藝術史 |
探討藝術品、藝術家及社會的相關性,也就是在闡明自古至今不同時代背景下,不同藝術家及其作品風格的發展脈絡。 |
藝術教育史 |
探討藝術教育的理念、政策、課程、師資、教學活動及其社會文化效應;也可以說「藝術教育史」是在探討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藝術教育學說理念,對教育政策、師資養成、課程與教學、教學與社會變遷的相關性。 |
「藝術創作者」不等於「藝術教育工作者」。
藝術創作者 |
是藝術品的生產者,其角色成就目標在於自我表現與滿足,繼而累積社會共同的文化資產。 |
藝術教育工作者 |
是藝術品與藝術文化的推廣者,其角色成就目標在於透過教學推廣或媒體傳播,期能達成社會藝術消費人口、消費品質的提升與全民美育的落實。 |
(一)藝術教育學說與思潮 |
1.二十世紀初的「進步教育運動」和齊澤克Cizek的美術教育理念 |
(二) 藝術教育組織與運作的發展 |
1. 一九一九年包浩斯學院的創立,強調理論應與實踐相結合,學生應具備應用所有科學、技術和藝術創造的能力,展開戰後藝術與生活、藝術與產業設計的新契機 |
(三)國內外藝術教育的互動 |
1. 一九O七年,石川欽一郎首次來臺任職臺北市國語學校美術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寫生觀察教學,讓臺灣的傳統美術跳脫 「中國文人畫」只重臨摹的侷限 |
臺灣的藝術教育發展
第一期是一八九五至一九四五年日治時代的「啟蒙期」
第二期是一九四五至一九八七年國民政府戒嚴時代的「發展期」
第三期是一九八七年解嚴之後的「生根期」。
藝術教育的生根意識與終極目標在於建構 「臺灣主體性藝術教育」的精神體系,並企求二十一世紀的臺灣新藝術教育必須具備課程本土化、內容現代化、師資專業化、教學生動化、效應全民化約六大原則。
學校美術教育與臺灣美術發展
臺灣的學校美術教育
兩萬年以前 |
台東長濱文化和台南左鎮文化:舊石器時代遺物史前藝術品。 |
兩萬多年來 |
常民文化藝術品:以石刀、石斧、陶罐、陶瓶、陶碗為多,皆為本島初民藉其直覺感受或雕琢或塑造,具質樸的自然美造型。 |
明鄭時期 |
傳統文人書畫藝術:較能代表才智階級以及貴族品味的精緻文化之書畫藝術,源自大陸福、廣、江、浙的傳統文人書畫藝術,堪稱明、清台灣畫壇之主流。 |
日據時期 |
劃時代的變革:這五十年裡,台灣地區產生了第一批的西畫家、膠彩(東洋)畫家以及接受西方雕塑理念所訓練日本的第一批雕塑家。 |
日據後半期 |
台灣新美術運動:留日畫家在台灣新美術運動的洋畫啟蒙時期中扮演著領導地位。 |
光復以來 |
美術專才教育: |
師範學校(尤其北師)在日據時期新美術運動的洋畫啟蒙中所扮演之重要角色地位,師範生之所以能在台、府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主要可歸納出幾點原因:
1. 臺民只有醫學校、師範學校和實業學校(職校)而已,其中,師範學校具有公費待遇,且無謀職之虞,故多為一般中下階層精英子弟報考之目標。
2. 師範生畢業後一律是公學校「訓導」,不少師範生對於正課僅存過關即可的應付心態,而把大部分的時間轉注於音樂、美術等等藝能科目,不但能在公學校中獲得重視,甚至還可藉以調劑身心,提昇社會地位。
3. 師範學校的美術教師均來自日本,尤其以任教於北師的石川欽一郎最富盛名,他在北師任教期間,領導校內和校外的學生組成七星畫壇(1924-27)、台灣水彩畫會(1924-32)和赤島社(1927-33) ,不但帶動北師西畫風氣之蓬勃,也使北師成為孕育台灣第一代西畫家的主要搖籃。
師範教育和中等教育對於日據時代台灣新美術運動初期的洋畫啟蒙功不可沒,但畢竟不是專才教育的美術科系,學生在畫壇中的優異表現,大多得力於運用課餘時間積極追隨老師學習用功所得,因此,老師的風格與專長,對於學生也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當時任教於北師的石川欽一郎長於水彩,故北師學生畢業之初也僅以水彩擅長,這種發展條件的限制,使得日據時期台灣地區學校美術教育之水平,始終侷限在某種一定的範疇而難以突破。日人溪歸逸路當時就曾在「台灣時報」中指出:台灣繪畫發展遲緩有「十年如一日」之感,主要基於缺乏完整的研究機構(美術學校);在這種艱難而侷限的學習環境之下,想要在美術方面繼續深造者,自然只有循留學一途了。
究竟何種誘因驅使當時留學習畫蔚成風氣呢?其中台展、府展以及日本帝展等的激勵,應當發揮了相當功能才是。
1. 一方面基於台展、府展的優厚獎金之鼓勵;
2. 另方面也由於當時主辦當局、地方人士以及傳播媒體之重視,無形中提升了藝術家的地位。
3. 此外,也基於某種在當時殖民政權統治下,台胞無法獲得政治地位之平等,而希冀藉由台、日藉畫家皆可角逐的大展中,大獎席位之獲得,來補償一種「揚眉吐氣」的心態。
這種競賽風氣之受到重視,不但刺激更多的藝術愛好者留學接受專業訓練,同時也促進美術團體的興起。從教育的立場而論,台、府展也是一種社會藝術教育。
(三)蘇振明(1996) ,回歸鄉土‧展現本土─台灣省本土美術教育的理念探索:
壹、鄉土美術與本土美術的界說
|
鄉土美術 |
本土美術 |
定義 |
指的是本土的民間藝術,即所居住地方的民間美術。台灣鄉土美術,指的是在台灣地區的傳統民俗美術;其中包含各族群長久累積形成的宗教文物、民俗繪畫與生活器物、屋舍建築等具有審美價值的美術。 |
指的是代表當地文化主體意識的美術。這種本土性美術包含「精緻美術」(Fine Arts);同時也包含「通俗美術」(Popular Arts)。換句話說,一個進步國家的本土美術,應根源於該國家民族自主性的文化意識來發展,並使其內涵兼具有「精緻」與「通俗」完整領域,以建構金字塔式的全民美術體系為最高理想。 |
研究重點 |
是「傳統性」文化意識的確立。 |
是「現實性」文化發展的整體考量。 |
貳、從「尋根」到「自立」的文化歷程
一、台灣美術的「尋根」風潮
七○年代的鄉土美術運動純屬民間文化學者及媒體的自省活動,官方單位除了冷眼旁觀外,沒有政策性的行動參與。
九○年代的鄉土美術運動,肇因之ㄧ是台灣民間團體及在野黨立法委員展現政治解嚴後的「本土文化抗爭運動」;肇因之二是執政黨為順應民間「本土文化意識」的訴求,推出「國民中小學鄉土教學計劃」。解嚴後時期的「本土文化運動」,民間學者的訴求重點在於「自主性文化意識」的重建,而不再是鄉土意識的尋根。
二、本土美術教育的實踐理念
建構金字塔式的全民美育文化架構,是台灣美術教育本土化發展的最高理想;依此理念所呈現的台灣本土化美術,其內涵將具有生活性、多元性、時代性與全民性四大文化特質。
參、國民小學「鄉土美術」的教學意涵及特質
一、「鄉土教學活動」的教學總目標
二、「鄉土教學活動」中的傳統美術教材
三、國民小學「鄉土美術」的教學價值
四、國民小學「鄉土美術」的教學現制與建議
筆者針對其困擾原因和因應之道分析之:
(一)為因應鄉土藝術師資延聘之困擾, 建議將國小中、高年級之美勞、音樂科一律採專才專用之「科任制」;並將「傳統美術」的授課時間與內容合併由美勞科任教師依法執行。
(二)為謀求鄉土美術與美勞科課程目標的統合學習效應,任課教師宜將兩課程的目標對照研究(如表一) ,使鄉土美術的總目標能與美勞科的表現領域、審美領域、生活實踐領域相互照應,讓學生的學習心得能達成統整的美術文化觀。
(三)鄉土美術的教學較強調審美認知與審美情意態度的培養,所以應發展具體有效的「兒童美術鑑賞教學」,以落實鄉土美術與美勞新課程目標。
(四)各校宜籌設「鄉土教學資源中心」,充實有關鄉土藝術教學的各種媒體資料,並規劃「鄉土藝術校外教學參觀」與「社區藝術家駐校辦法」。
(五)各縣市教育局與文化中心成立「鄉土美術教材編輯委員會」,有系統的出版各類富有地方文化特質的鄉土美術教材,並配發給各校作為輔助教學。
表(一)
國小美勞科新課程總目標 |
國小鄉土教學活動總目標 |
(二) 表現領域:運用造形媒體、體驗創作樂趣、培養表現能力。 |
(一) 增進對鄉土歷史地理自然語言和藝術等的認識,並培養保存傳遞及創新的觀念。(鄉土美術的認知) |